【轉眼間,旅生畢業了】
來到畢業年份,偶爾期待,亦偶爾憂愁。
期待著以一個註冊護士的身分去照顧我的病人,可以更清楚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要,不用凡事都要問,感覺問得太多會煩到師兄師姊,例如連病人可不可以落床去廁所都要問,畢竟我不清楚他/她的情況,不能擅自決定。
憂愁在於我開始要為自己的決定負上責任,病人有什麼閃失我要負責,學生做錯事我也要負責,就算我遠遠地見到或見不到病人跌倒,我還是要負責(寫薯仔文,即statement)。這時的我失去了當學生的盾牌,因為我是一個註冊護士,不再是無牌的學生。對於喜歡旅行的旅生而言,另一個憂愁就是少了數以月計的長假期,少了可以去長旅行的機會,而且當護士的,紅日要上班是常識吧。
畢業初期,充滿熱誠和耐性,同時卻擔心著這份衝勁可以維持多久⋯⋯
也許工作久了會讓人麻木?生老病死不外乎是工作一部份?這個想法實在太可怕!我不想將來自己變成這樣的機械人,麻木地失去了情感。但有時候過分忙碌的工作環境,政府和病人/家屬的不體諒,資源不足卻又一削再削⋯⋯這都讓前線工作者百上加斤,病床佔有率超出100%是正常,接近200%不是夢(即是原定34張病床,最高峰可加至60張)。可悲的是醫護人手不變,日間護士1:>12,夜間1:>20。護士也是人,也會生病,若有同事sick leave,人手更見緊張。
在以上的工作壓力下,我該如何讓自己的熱誠不被工作磨滅?要怎樣才不會變成社會的木偶,失去自我,任其罷佈?這是我這些年來反覆問自己的問題,答案暫時有二。
一)解決醫護人手不足問題,但這卻有著登天之難!政府寧花十億吸引「一帶一路」學生來港讀大學、花1415億建全球最貴的第三條機場跑道、再撥54.6億建港珠澳大橋(總撥款逾1177億),但卻削減醫療撥款2.5億。到底有多少政策是針對改善香港人生活而設?為什麼大部分卻是肥水流向別人田?
二)非正式統計,選擇留下來的醫護都是因為一份責任感,和從工作所得的滿足感。能夠讓病人康復出院,相信是令人最為開心的事情。若是病人不吝嗇一句小小的「多謝/唔該」,能為當天工作注入小小的動力!有時灰心失意,簡單的鼓勵也是重燃熱誠的小火。
現在⋯⋯
最後一個試,旅生考了
最後一份功課,旅生也交了
而畢業相,也偷步影了(中大的傳統,未畢業,先影畢業相XDD)
感謝大學四年,中大教懂我風骨氣節。
希望,順利畢業!我要穿過烽火台! 也要走過烽火大地!
各位準畢業生,加油!共勉之!
Blog:http://agnesiupw.blogspot.hk/
Instagram: https://instagram.com/travellress_heart/
PS:第一次放這麼多自己的相片,感到有點shyshy > <